被推着走的科技公司,正享受“造车热”的资本狂欢

近两年,在第一波造车浪潮中崛起的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们......经历了从地狱到天堂的转折,市值狂飙。

第二波造车浪潮来袭



去年年初,命悬一线的蔚来拿到合肥政府70亿的救命钱,逆袭资本市场,12个月之内股价翻了20倍。

珠玉在前,尽管在汽车行业销售利润率正逐年下滑的情况下,围绕车联网在内的全球智能网联汽车行业,迎来集中爆发。
 
国家政策也来添了一把柴,2020 年 9 月,国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正式实施,《规定》删除了有关 “设计开发能力” 的要求,大大降低了造车门槛。但是,仍要求具备汽车生产能力。
 
科技公司没有现成的造车能力,所以它们共同选择了联合造车路线,通过技术变现,攫取汽车电子产业链变革中的红利。“华为+长安”、“高通+长城”、“Mobileye+蔚来”等方式的结合屡见不鲜。

从那开始,以华为、阿里等为首的国产科技巨头,开始酝酿第二波造车浪潮。

资本市场顺势狂欢



随着智能电动汽车市场被快速催熟,各式各样的传闻席卷而来,“小米即将下场造车”的消息更是传了又传。

2020年12月,小米被传出将联合比亚迪打造“年轻人的第一辆汽车”——青悦S1。传闻有鼻子有眼,就连售价将定为84999元的具体细节也随之被披露。

最后小米官方下场否认。
 
2021年2月19日,小米已确定造车的消息再度流出,称小米将视造车为战略级决策,不过具体形式和路径还未确定,或许仍有变数。

又一次,在“仍未立项”的官方声明中,该传闻沉寂下来。

但资本市场比官方声明更早给出回应,截止2月19日传闻当天,小米集团市值直线拉升,涨超6%。

无独有偶,在不久前百度造车消息发布当天,其股价也疯狂上涨超15%。
 
不可否认,行业近期高涨的造车热度抬高了资本市场对联合造车的期待。在汽车行业利润率连年下滑背景下,科技公司或将成为中国智能汽车赛道上最凶猛的新物种。

百度“造车”被推回千亿时代



另一家科技巨头百度集团则从根源上打消了绯闻的传播,主动向外界释放了打算造车的消息。
 
1月11日,百度集团官宣将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将和战略合作伙伴吉利控股集团共同组建一个新的汽车公司。

3月2日,百度与吉利成立的合资公司正式尘埃落定,命名为“集度汽车有限公司”,新公司定位为智能电动汽车公司,双方将基于吉利最新研发的全球领先纯电动架构——浩瀚SEA智能进化体验机构,在智能汽车制造相关领域展开密切合作,共同打造下一代智能汽车。
 
在造车、二次上市等消息带动下,百度股价从2020年12月初至今已经翻了一倍,市值重回千亿美元。截止3月2日美股收盘,报301.93美元,市值1029.81亿美元。

有业内人士认为:“造车本身不是特别赚钱的生意,但是车是一个载体,所以当智能网联技术重塑产业链时,造车利润就也有了想象空间。

所有人都在争取流量变现时,科技公司也是在被推着走。”【撰文|宋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