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汽车大整合的背景下,东风研发总院近三分之一的骨干或将划入奕派科技,这是目前国内汽车领域央企TOP3的又一次大整合动作。
8月1日,这家刚刚整合后的公司第一次在公众面前亮相,风神、奕派、纳米这三个东风旗下的“嫡系部队”都被纳入了新公司奕派科技,一同而来的还有一批以技术为内核的全新产品。
至此,新公司的发展方向也已经明确,“用户与技术”成为了关键词,此时我们可能会发现,这像是一次“岚图模式”的大范围展开,但是对于东风来说,这更是一场自主乘用车关于“技术话语权”与“研发效率革命”的品牌重塑。
#“岚图模式”,已见成效#
东风汽车的五个主要自主品牌中,岚图是唯一独立建有研发、生产、供应链、销售及服务体系的一家。
这样一个不同于传统央企的模式,算是个例,同时也算是一次改革的实验,现在看来,这样一个模式是成功的,也是具有参考意义的。
支撑这一观点的是销量数据,刚刚过去的7月,岚图汽车单月交付量达到了12135辆,同比增长102%、环比增长21%,已经实现了连续6个月的销量增长,从今年1月份到7月份,岚图累计销量为68263辆,同比增长88%。
在当下这样一个堪称恶劣的市场环境下,这样的成绩具有足够的含金量,那么此时不禁要问,“岚图模式”的内核是什么?
答案很明确:一个是快,另一个就是优势资源的集中。
岚图的快体现在响应够快,现在市场消费群体表现出极度多元化的特征,不管是年龄层还是对产品的喜好,不再像之前有着简单的划分,而是形成了相互的交叉,那么最终落到产品层面上,如果想让消费者满意,就要想“阿拉丁神灯”一样去满足消费者的各种“许愿”。
像MPV领域的梦想家,很难在一台传统MPV上面看到这么多前沿技术的应用,不管是能源领域的搭载还是智驾版的快速上市,目前其已经连续多时成为销量榜的榜首;
同时,优势资源的集中调配,在7月份上市的岚图FREE+,华为乾坤智驾ADS4再加上鸿蒙座舱5,算是目前智能领域最新、最强的技术,这样一个组合的解决方案在一台车上集中出现,并且在价格上做到了更具吸引力的水平,足够显示出其资源整合的能力。
这个时候,“岚图模式”给东风提供了一个模板,面对目前略显分散的自主乘用车板块,“技术的整合,配合开放的生态”,这是这是后续更精准的产品投放与快速迭代的能量源泉与保障。
在成功范例之下,东风自主乘用车就有了一个非常值得借鉴的参考,复制“岚图模式”的优点,将此前分散在各个子品牌的“力”聚合在一起。
#谁当舵手?还得看“技术派”#
在前面我们提到快,以及优势资源的集中,这背后其实有一个大的前提,也就是品牌需要有足够的技术作为“弹药库”,只有这样,在面对市场竞争的时候才能手里有枪,毕竟所有的恐惧都来源于自身的火力不足。
掌管奕派科技新公司的人是汪俊君,与之前央企车企调整不太一样的事情是,这是一位来自技术领域的掌舵人。一个月前,东风汽车就已经宣布了成立奕派科技的消息,在当时,高管的调整就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风向变化。
此前东风奕派营销事业部总经理余飞宣布辞职,这位来自长城的营销高管并没有在东风奕派表现出此前的高光时刻,奕派007在上市首月销量仅为1220辆,在今年年中之际,销量仍然在这一区间徘徊,同品牌奕派008同期月销量也没有破3000。
对于这样一个定位于主力市场的品牌来说,这样的成绩显然不能被接受,同时其在任期间,奕派在产品层面上的口碑并不是十分理想,与之相对应的是流量化的营销模式要更加猛烈,但最终并没有形成销量上的转化。
此次的人事调整,其实是奕派科技从“营销为主”向“技术为主”的转化。
新任总经理汪俊君不光出自岚图体系,同时其在东风汽车工作的16年期间,其主导过东风马赫动力的研发,参与了岚图SOA电动架构的研发,并且还在驾驶辅助领域有过工作的身影,如今,成为把控奕派科技,这是典型的“工程师”主导模式。
现在的市场环境,越来越能体现出“工程师思维”的重要性,面对用户的需求,不是去用营销来包装与粉饰,而是在产品上实打实的加速落地,让技术在产品上面实现转化,并且依托现有的供应商资源,来加速生态融合,让此前的供应模式变为共创。
这本就该是传统车企应该做的事情,现在很多新品牌去讲营销的根本原因是拿不出硬核的技术,所以只能去放大一些可有可无的产品点去包装、去讲故事,但是对于有着军工背景的东风来说,拿技术说话才是正路子。
量子架构、马赫动力、天元智舱、天元智驾,这些核心技术是目前东风集团的技术基座,与此同时,在其弹药库当中还有:2026年量产固态电池、全球首个超千伏高压架构、全球首个16000吨一体化压铸车身、4级天元智驾辅助方案和天元智舱3.0等等,再加上华为、宁德时代、Momenta等头部供应商的合作。
弹药充沛一词用来形容显然非常合适,而且这其中有些技术储备甚至都不是常规弹药,而是能够打破内卷,制定行业标准的“穿甲弹”。
相对于单纯的品牌整合,奕派科技更是技术的整合,也是优势资源的整合,在技术派掌舵之下,让技术落到实处,这是消费群体最愿意看到的事情,相对于营销为主的“参数军备竞赛”,实打实的弹药库更具实际意义。
#形成火力压制?要靠效率说话#
在明确了技术导向之后,此次整合的另一个关键便是效率的优化。
“多生孩子好打架”,这是中国车企在上一个市场阶段的主要路径,为什么大家都采用了这样的发展策略?答案很简单,更容易在消费者心中留痕,毕竟之前市场是合资与外资的天下,规模化的战斗难以胜利,但小股部队的袭扰作战却能收获成效。
同时这也是中国品牌塑造自身的必经之路,面对未来市场变幻莫测的发展,很难确定哪一条路径是正确的,广撒网之后哪里有鱼再重点捕捞也是获得成功的捷径,不过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现在已经走过了摸索的阶段,是时候改变了。
对于东风这样的央企来说,近十年的发展路程当中主要战略有过多次的调整,有大自主理念,也有各自的乘用车事业部,但是按照能够查询到的信息,各个子品牌虽然都向东风母集团汇报,但是凝聚力却不够。
比如风神、奕派、纳米三个营销事业部,虽然都在东风乘用车销售有限公司下面,但是各自都有独立的体系;同时技术研发总院直属于东风集团,对于旗下子品牌的技术应用属于集中研发再下放,很难针对各自子品牌的特点做出更快的响应以及针对性的调整。
那么这种组织架构下,如果想实现目前民企那样的快节奏产品迭代以及技术赋能,可能就需要大集团去做精准的资源调配,但是目前东风这样的央企基本上在做的是明确大的发展方向,并不会细化到各自品牌之上。
目前新能源市场的竞争态势我们都知道,“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决胜的砝码”,想成为突破内卷市场突击队就必须在这一方面手握自己的优势,现在的中国汽车市场环境是:到了“集团军”冲锋的时刻。
这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资源的优化再分配,再单独搞,就相当于蓄力蓄到一半再分散掉,并且现在汽车市场后续发展的路径已经很明确,不再有什么探索的环节,这个时候各个子品牌基本上已经发展到了瓶颈期。
拖沓将难以形成攻势,同时也无法形成规模,汪俊君表示将梳理品牌架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奕派的再定位,不光要整合纳米的优势资源,更要依靠华为的深度赋能,毫无疑问,这是要加速发起攻势的节奏。
华为的深度赋能,将从智能辅助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控、电动部件等多个核心技术领域提供解决方案支持,纳米资源的整合也将扩大奕派的产品核心技术范围,以上种种手段在技术层面,都将极大缩短奕派追赶目前市场头部品牌的时间。
此次东风奕派科技公司的成立便是将此作为后续发展的锚点,东风汽车董事长杨青之前就已经表态,成立奕派科技公司,目标就是聚焦品牌资源,让东风的乘用车在市场握成一个拳头,为后续的战斗提供资源支撑。
#两路纵队,攻守兼备#
“奕派向上、风神向新”,这是奕派科技整合后的两路纵队,相对于此前分散的品牌定位,如今东风奕派与东风风神有了更聚焦的产品划分。
一方面,奕派主攻科技,就像前面提到的,其不光将结合华为的赋能,更将以主流科技作为主打的产品优势,首款为全尺寸智能SUV,计划于2026年上市,计划在2028年前实现在售车型达10款,每年推新换代不少于2款;
另一方面,东风风神主打家庭市场,以国内大量家庭用户作为基本盘来打造“幸福家庭座驾”,其将抓住这类人群的刚需作为主打的产品优势,比如突破2000公里的续航,以及2字开头的超低油耗,精准抓住目标人群用车痛点。
东风奕派与东风风神相互搭配,一个是磨光刃的矛,另一个是能够守基盘的盾;一个依靠尖端技术向前冲锋,去破局、去杀向国内外市场,另一个凭借自身的高品质以及用户洞察,来稳固自身在家用市场的份额。
二者配合,攻守兼备。三箭合一的奕派科技,转型路线已经清晰,与其在内卷当中耗尽气血,不如破旧立新找到突围的线路,如今各大车企都在谋求脱身内卷的生存方式,重新握紧拳头的奕派科技已经具备了打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