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堡,瑞典第二大城市,冬季漫长、湖海交错,本是极寒之地,却成了吉利汽车全球技术的“热力中心”。
在这里,2000名来自40个国家的工程师,正在用北欧的严谨与中国的速度,重新定义“汽车研发”。他们开发的不是一辆车,而是一套系统——一套能让吉利在新能源时代与BBA正面硬刚的全球技术体系。
#不建工厂先建实验室:吉利的“技术掠夺术”#
当大多数中国车企计划在海外建厂、卖车时,吉利走了一条更聪明的路:构建“五大造型中心、五大工程研发中心、五大试验区域、五大能源技术形式、五大AI智能生态圈”组成的全球化战略体系。
像欧洲,全球汽车工业的腹地,吉利在欧洲研发中心包括瑞研和德研,是吉利全球产品开发和验证体系的重要支撑之一。其中,德研深耕底盘与性能调校,为吉利产品带来了世界领先的“欧式”底盘操控性能,瑞研则是吉利安全技术体系和全球架构技术的摇篮。
这是一种提前的布局与技术的反哺,比如收购沃尔沃不是为了品牌,而是为了“安全技术基因”;在哥德堡设研发中心,不是为了贴“欧洲制造”标签,而是为了“极端环境验证能力”;联合查尔姆斯理工大学,不是为了挂名,而是为了抢占自动驾驶算法制高点。
这种“技术掠夺”的结果是:瑞典研发中心拥有2000多项专利,成为吉利技术的“源头活水”;吉利架构(CMA/SEA/GEA)已用于全球400万辆车型;
任何技术,最终都要落在产品上,如何体现技术的优越性?可以是近一段时间密集的产品落地,也可以是前沿技术在产品上的快速应用,更可以是旗舰级产品的问世,比如极氪9X便是代表,而且其在成都车展1小时订单破4.2万,总订单超5万的成绩足以显示消费者对于产品与技术的认可。
#极氪9X:一台车,装下吉利的所有野心#
极氪9X不仅仅是一款车,而是吉利技术体系的“集大成者”,更是目前吉利的“标杆旗帜”型产品。
这是一台浩瀚-S架构全面赋能的产品,拥有全球混动产品中最极致的纯电体验,和百万级底盘软硬件配置带来的比肩百万级豪华SUV的全地形能力。
其在多个领域实现自身的差异化优势:
比如性能碾压,1030kW功率、1400匹马力、零百加速3.1秒——比保时捷卡宴Turbo还快;再有续航破局,纯电380公里(混动产品最长纯电续航里程)、综合超1000公里,充电9分钟补能60%;
同时,它还是安全天花板,车身刚度41600Nm/度,自创“第三吸能盒”“十宫格门槛梁”等专利设计;至于智能,其再次在这一领域升维:H9方案支持L3智驾,5激光雷达实现360°无盲区感知。
它的对手不是比亚迪或理想,而是宝马X7、奔驰GLS,吉利要做的事情是,不光在中国市场横着走,更要在全球市场闯出自己的名堂。
#全球化不是口号,是“体系化作战”#
吉利的全球化,不是简单在海外卖车,而是构建了一套可复制的技术生态:
五大研发中心(中瑞德英)分工协作:瑞典主攻安全与架构,德国专注底盘调校;五大试验区域覆盖极寒、高原、高温,确保车型全球适应性;五大AI生态圈整合智算、芯片、卫星、手机,实现“车人机”互联。
这种打法让吉利避免了“出海水土不服”,而是直接融入全球汽车技术网络。这也给其他车企带来一些启示:中国车企的下一站,是“技术输出”
未来中国车企将从“市场换技术”转向“技术换市场”从“制造性价比”转向“定义技术标准”从“追随BBA”到“用BBA的方式打败BBA”。当极氪9X用900V高压、兆瓦电驱、L3智驾对标百万豪车时,中国汽车的竞争维度已彻底改变。
哥德堡的冰雪之下,藏着的不仅是吉利的实验室,更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新野心”。当技术超越国籍、研发无问西东,吉利的成功证明了一件事:真正的全球化,不是把车卖到全世界,而是让全世界为你的技术买单。
下一步,或许就该轮到BBA来中国“取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