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日产中国以“四十载,伴NI行”为主题杭州举办品牌之夜庆典,纪念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前身——日产汽车公司北京办事处成立四十周年。此次活动不仅回顾了日产与中国市场携手共进的四十年历程,更以全球首秀的插电混动轿车N6和首款搭载鸿蒙座舱的燃油车天籁·鸿蒙座舱为核心亮点,展现了日产在电驱化、智能化领域的加速布局。日产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伊凡·埃斯皮诺萨亲临现场,强调中国市场作为日产全球转型关键支柱的战略地位,而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裁马智欣则分享了本土化团队在产品定义与创新中的主导作用。这场盛会通过沉浸式科技体验与用户互动,传递出日产向“年轻、创新、充满激情”品牌形象进化的明确信号。
日产此次品牌之夜并非简单的周年庆,而是其对华战略深度调整的公开宣言。中国汽车市场正经历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的洗礼,合资品牌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日产通过高规格的活动策划与产品发布,试图向市场传递其转型的坚定性与敏捷性。值得注意的是,日产高层在发言中多次提及“以客户为中心”和“本土化创新”,这反映出其对中国市场独特性认知的深化。日产能否在合资品牌中率先突破转型瓶颈,关键在于能否将全球技术积淀与中国用户需求高效融合。
品牌基因重塑:从“敢为人先”到年轻化表达
日产汽车在品牌之夜中反复强调其“敢为人先”的精神传承,从1947年电动原型车TAMA到2009年全球首款经济型零排放车聆风LEAF,再到近年Formula E赛场的佳绩,均体现了技术创新基因的延续。然而,面对中国年轻消费群体的崛起,日产正主动打破传统形象桎梏。全新品牌主张“尽兴由NI”作为全球承诺“创新与激情”的本土化演绎,试图通过语言符号的双关(“NI”既指用户“你”,也代表Nissan)拉近与消费者的情感距离。在品牌叙事中,日产不再局限于汽车制造商的角色,而是定位为用户探索生活的同行者。
这一转变在组织层面亦有体现。据马智欣介绍,日产中国团队通过Glocal(全球本地化)模式获得了更大自主权,从产品定义到营销策略均前置引入用户共创机制。例如,年轻设计师主导的N7、N6等车型融入了对中国Z世代审美偏好的洞察,而高管团队决策频率的提升则增强了市场响应速度。日产的年轻化不仅是营销话术,更是从人才结构到决策流程的系统性变革。其挑战在于如何平衡品牌历史积淀与新时代的个性化需求,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
产品矩阵拓展:电驱化与智能化双线并行
品牌之夜上,日产首次展示了插电混动轿车N6与天籁·鸿蒙座舱两款新品,进一步丰富了其新能源产品线。N6作为全新新能源技术架构下的首款插混车型,以“自然流动的风痕美学”为设计语言,搭载21.1kWh大容量电池,旨在解决用户续航焦虑;而天籁·鸿蒙座舱则通过与华为合作,将燃油车舒适基因与鸿蒙座舱5.0智能生态结合,试图打破“燃油车智能化滞后”的行业偏见。此外,日产宣布正筹备将高性能车型ZNISMO引入中国,强化其性能图腾的品牌印记。
这些产品布局反映了日产“多元化动力战略”的落地。上市50天订单破2万,从纯电N7的快速市场认可到插混、燃油车的协同推进,日产试图覆盖不同消费场景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N7的第二次OTA升级新增“城市记忆领航”功能,体现了日产在软件定义汽车时代的跟进。日产产品策略的亮点在于其差异化定位:纯电车型聚焦家用市场,皮卡车型Frontier Pro PHEV主打越野场景,而鸿蒙座舱的搭载则显示了其开放合作的态度。然而,在智能化赛道,日产仍需面对本土新势力在算法与生态建设上的先发优势。
用户导向战略:从产品开发到服务体验闭环
日产在品牌之夜多次强调“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并将其具象化为用户参与机制。例如,在N7研发过程中,团队调研超三万组家庭用车场景,针对AI零压云毯座椅、防晕车系统等功能开展多轮用户测试;在线下渠道,东风日产实施“订、交、服分离”模式,在全国超100家交付中心建立“多对一”服务群,而上海南京西路的新能源体验中心则融合科技与文化,强化用户互动。此外,郑州日产通过ZNA-CLUB车友俱乐部组织越野活动,使用户从使用者升华为品牌共建者。
这一战略的背后是日产对中国家庭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从轩逸、天籁等经典家用到N7的“移动生活空间”定位,日产始终将“舒适、安全、可靠”作为核心价值,并通过严苛的品控体系保障品质。媒体观点认为,日产的“一口价”透明销售模式与用户共创生态,在合资品牌中具有示范意义,但其真正难点在于如何将用户反馈高效转化为产品迭代,避免流程冗长导致的创新滞后。
写在最后:以中国为支点,开启全球新篇章
日产中国四十周年品牌之夜,既是里程碑,也是新起点。通过电驱化产品矩阵的快速落地、年轻化品牌形象的主动塑造,以及用户共创体系的深化,日产展现出其扎根中国市场的决心。埃斯皮诺萨将中国定位为“全球新能源创新和出口基地”,而新成立的日产进出口(广州)公司与郑州LCV研发中心,则标志着其从“全球制造”向“全球创造”的战略跃迁。
日产的转型路径为合资品牌提供了参考。一方面需借力全球技术储备,另一方面必须拥抱本土化创新节奏。其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在智能化竞争中缩小与头部企业的差距,并在多元动力市场中精准捕捉用户需求。四十载同行,日产与中国消费者的故事仍在续写,而“敢为人先”的精神或将为其在新时代的激流中注入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