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泰复活?有没有灵丹妙药真不好说


撰文|褚韵文  

图片来源|网络  

“众泰拟增募60亿,其中47.32亿元用于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开发及研发能力提升项目。”,我的天哪,众泰这是要复活了吗?  

对于众泰这个名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毕竟太“出名”了。  

还记得大名鼎鼎的“保时泰”SR9吗?如果不是经常接触汽车产品的人,估计给SR9换了车标还真不能轻易分辨出来;再加上酷似奥迪的众泰SR7、神似大众的T600、和丰田傻傻分不清楚的众泰2008等等。  


正因如此,“皮尺部”的名号应运而生,靠着这种发展思路,短期内可能会取得不错的效果,但是长久来看,显然不是好的维生之计,众泰在市场中也生动地演绎了自己的钟形曲线。  

借新能源的一股劲?  

众泰最早是做五金出身,后续正赶上世纪初国内汽车快速发展的浪潮,于是开始做一些汽车零部件的加工制造,那个时候很多车企都向其抛来订单,直到2005年,众泰成立了,要开始造车了。  

之后的剧情我们就熟悉了,众泰从成立之后的造车就秉承了完全的拿来主义,起初众泰并没有迅速打开市场,不过后续随着国内SUV的兴起,再加上三四线城市消费者对于产品性价比的关注,众泰的销量逐渐走高。  

你还别说,2016年是众泰最“辉煌”的一年,这一年的销量达到了品牌的巅峰,33.31万辆还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成绩表现。管你抄谁、借鉴谁,只要有消费者买单,什么都不是问题。  

不过人们的认知与意识毕竟是会不断提升的,在这几年的发展当中,众泰的产品亮点几乎都集中在“更像谁”,而核心技术则出现了明显的缺失,2020年,众泰的年销量仅仅1764辆,2021年,破产清算。  


其实模仿借鉴这个事情并不能够非常简单地评判,毕竟面对好的事物,人们都会想去借鉴其优势。  


尤其是在汽车行业里面,像二战后的日本车企,工业复兴是一个很紧迫的事情,所以当时他们在打造产品的时候也是选择了借鉴、模仿一些欧美品牌的产品,逐渐吸收技术,转化为自身的积累并逐渐发扬光大,如今位列世界汽车品牌头部行列。  

再有国内的一些自主品牌,其实起初也是进行逆向开发,有借鉴发动机技术的、有借鉴车身结构或零部件的、当然也有直接拿过来改变一些细节形状的,经过多年的发展,逆向变正向、销量上升,不断突破自主品牌的价格天花板。  

从借鉴到成功,关键问题是什么?答案很简单,发展来发展去一定要掌握核心技术!  

核心技术是车企去和市场中其它品牌拼的资本,从目前主流的自主品牌就能够看出,从最初的主打性价比,逐渐过渡到自身数据出色的动力总成,再到如今新能源大环境下能够和外资企业一较高下的混合动力系统。  

开头提到,众泰希望募集资金重新回到造车行列,其目标已经瞄准了新能源领域,相对于此前的传统燃油车,新能源的入门门槛低,而且说简单一点,如果搞通供应链,很容易就能够回到市场当中。  

再加上目前新能源车前景看好、新能源车销量看涨,以及众多新能源企业股价上升,所以众泰造车心不死的情况下,完全有理由再次回到这一领域,况且众泰在此前也有着新能源领域的基础。  

在2005年,众泰已经投入到新能源市场当中,当时的主打产品以A0小车为主,其中以E200为代表,众泰新能源或许是被“抄一抄”的品牌发展方向拖住了腿,如果这类小车能够维持到现在,或许能够在如今火爆的纯电代步市场中分得一定的市场份额。  


如今,众泰的“复活”并不是再次觊觎A0小车这一领域,早在去年年底,众泰就给出消息要做15-30万元的新能源车,好家伙,这么看真是要重新确立一个高起点,不再玩那些抄袭的把戏。  

为什么将定位定在这样一个区间?毕竟这是目前国内新能源市场中最走量的地方,况且现在的大环境那么不好,成本不断上升、供应链偶尔闹闹脾气,要是专注小车,那真是卖出一辆就得赔点钱。  

在众泰子公司的一些收购记录当中可以看到,众泰和博郡产生了联系。对于博郡新能源来说,印象还停留在首款量产车还未交付便遇到融资困难,进而放弃造车,不过在其创始人黄希鸣的一封公开信当中表示要重新定位商业模式。  

既然自身造车遇到困难,组团重开似乎是一个合理的解释。博郡虽然造车失败,但是手里却握着真金白银的技术,尤其是i-SP、i-MP、i-LP三个可扩展造车平台,从目前的信息来看,这三个平台能够制造覆盖多级别的产品。  

47.32亿元买来新能源的核心技术?对于想要复活的众泰来说只是最基本的事情,当然众泰当时涉足新能源领域是否自己有足够的技术储备这还不得而知,但是微型车的理念对于打造高级别产品显然力不从心。  


但是对于一个有着“远大理想”的众泰来说,这47.32亿元能不能支撑起复活梦?还是要给一个比较大的问号。因为就算拥有了平台作为支撑,未来的电池、软件开发、软硬件适配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作为支撑,况且再次造车更是需要烧钱,毕竟已经没有了销量作为资金进行循环。  

除了核心技术以外,众泰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品牌形象的重新建设。或许这个问题早就该被提上日程,在现在国内新能源市场如此拥挤的情况下,现在或许已经有些晚了。  

此外,国内新能源高端化的这条路已经走成,所以说消费者心中的标签已经在各个品牌与产品之上打好,且消费者越来越看重产品与品牌合力展示出的共振效果,作为后来者,凭借什么去和人家抢这条赛道?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考虑的问题。  

是直接拿出一款极具说明问题的产品?还是给出令人期待且可实行的未来规划?资金、产品、品牌,缺一不可。  

其实此前的众泰除了抄以外,在当时逐渐没落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产品的质量太差,我还记得当时互联网平台上出现了一段视频,一台众泰SR9的方向盘助力器出现问题,旋转的速度都快赶上车轮,想必这样的车再有性价比,也不敢有人下手。  

如果想重回造车行列,踏实点吧,别再整幺蛾子,要不还是死路一条,或者说压根就没法再活过来。【iDailyc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