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135.5万辆创8年新高,长安汽车打赢转型“三大战役”

一个月前,长安停止了与东风的重组,重新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都说:“一汽、东风、长安三大央企中,长安的发展可能是最好的,但是地位却是最低的,如今地位升级算是对其最好的肯定。“针对坊间这样的声音,是否又有数据来进行佐证?

一个月后,长安汽车便拿出来了一份令人信服的成绩单:2025年上半年,长安累计销量135.5万辆,创下近八年新高。其中新能源车型45万辆,同比增长48.8%。

这组数字背后,是“香格里拉”电动化、“北斗天枢”智能化、“海纳百川”全球化三大计划的协同落地,同时也是这家老牌央企针对这三场战役的阶段性胜利宣言。

#销量战场:长安的上限究竟在哪?#

从2017年第三次创业之后,长安汽车一直在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线,这期间有过被消费者质疑,也有过行业认为央企干不过民企的判断,但是如今,长安汽车的销量答卷当中针对各种质疑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不光脚踏稳固的基盘,更是迎来了结构性的质变。

首先,针对燃油市场的基盘,长安汽车引力,上半年销量471308辆,其中CS75系列,上半年销量116839辆,同比增长12.1%,累计销量达到280万辆,表现出持久的生命力;同时长安逸动在今年5月份拿到了全国燃油轿车零售销冠。

这些经典车型通过不断的焕新以及技术的革新,让长安汽车从根本层面穿越市场周期,并且稳固了燃油市场的地位,同时通过全新子品牌在转型阶段的不断铺开以及技术深入,让其在这一时间点上迎来了销量结构的全新增长曲线。

先看阿维塔,这是长安的优势资源集成,其在今年6月份共交付新车10153辆,同比增长117%,连续4月销量破万,通过近一段时间产品谱系的不断扩充,以及营销领域的提升,长安的一号工程算是在高端新能源品牌当中站稳了脚步,并且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其次,长安深蓝,其6月共交付29893辆新车,同比增长79%,环比增长17%,这样的数据让其拿下了央企新能源品牌的销冠,并且其更加丰富的产品品类以及多元化的技术优势,让其在海外市场也得到了拓展,并验证了产品自身的实力。

最后,长安启源,其6月共交付新车38771辆,并且其主力车型长安启源Q07在6月份已经连续三周登顶25万元内新能源中型SUV销冠,以家庭化的品牌、产品定位持续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可以看到,在新能源领域,长安汽车已经表现出多品牌齐头并进的态势,这一点与其坚定的转型理念不无关系,而且相较于单纯的销量数据增长,这种更健康、更符合转型既定目标的销量结构优化,更能体现出长安汽车多品牌矩阵与技术纵深布局策略的正确性。

那么此时便有一个问题摆在面前,是什么让长安汽车能够在2025年这样一个价格战白热化、行业乱象丛生的大环境之中独善其身?靠的是什么?其上限又究竟在哪里?

#技术战役:不只是护城河,更是手中的枪#

如今国内市场当中最显著的一个环境背景就是品牌多、产品多,这其中产品是品牌发展理念的一个载体,同时也是技术在终端的体现,更是冲锋陷阵去和竞品短兵相接去为了换取销量的士兵。

那么通过产品,如何在销量上领先于竞争对手?如何祭出自己的杀招?“品牌护城河”这个词我们都听过,而且在现在这种拼得你死我活的市场环境下,这一词汇的出镜率更是直线上升,那么护城河以何来构筑?以什么为核心?

长安汽车给出的答案是技术。

一方面,围绕电动化转型的“香格里拉”计划持续推进,“金钟罩”固态电池这一行业未来解决方案已经进入到实车验证阶段,这一技术具备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与宽温域适应能力,是针对当下电动产品所存在的痛点而来的新一代产品,目前长安汽车计划于今年发布功能样车,并在2027年实现量产装车。

与此同时,针对智能化路径的“北斗天枢2.0”捷报频传。比如当下行业流行的AI与智能驾驶,长安汽车将“中央计算+区域环网”SDA平台全面融入AI大模型,在此基础上,“天枢智驾系统”已经具备L3级别自动驾驶的能力,能够在多种场景下实现车辆的主动控制,甚至包括钟摆式泊车等200余种高难度场景。

可以看到,长安汽车正在通过硬件与软件,构筑双轮驱动的系统转型,并以此为路径构建了品牌自身的技术护城河。

技术的快速迭代其实是现在车企最能稳住市场地位的手段,长安汽车之所以能够守住自己的技术自信,主要得益于两个字:研发。

2024年长安全口径研发投入达151.58亿元(含阿维塔26.7亿元),过去十年在新能源、智能化等领域的累计投入更超过1100亿元。在诸多的投入之下,长安汽车的专利转化率达到了70%,5000人研发团队构筑壁垒,日均专利19件,品牌布局专利近2万项,70%为发明专利。

这些技术以及专利,不光是构建品牌护城河的根本,同时也是决定一个品牌上限有多高的因素,相较而言,技术除了能够在守地位上发挥重要的“盾”作用,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也是向竞争对手发起攻击的“矛”。

国内的市场如果只想守是显然不行的,合资品牌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在转型的这几年当中老本总有吃光的一天,最后想要追赶上竞争对手的脚步就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更大的代价,那么此时,“攻守兼备”其实就是一个车企立足于市场的最大优势。

有攻又有守,车企的目的是什么?短期来看为的是销量,现在车企都在说,拥有了销量,就是拥有了话语权,这话没有错,但是在这话语权背后,说出这番话的底气又是什么?毫无疑问,技术即底气!

香格里拉计划与北斗天枢的相继布局,帮助长安汽车在技术-产品-市场三者之间形成了闭环逻辑,从新能源转型,到智能科技企业,长安汽车每一步都像是规划好的一样,走得不光稳,而且在各个时间节点上,还都能踩上点儿。

那么从长远来看,攻守平衡其实是为了领先于市场变化提前布局。“内心恐惧的来源,都来自于自身火力的不足。”这个道理谁都懂,对于车企来说,火力其实就是自身的技术储备。

所以说,销量的战役背后,其实拼得是技术弹药的储备,135.5万辆的销量对于长安汽车来说,更重要的一点是这家老牌车企打算用“硬科技+软生态”重新定义中国汽车的全球价值,未来长安汽车的野心同样也不局限在中国,其将用香格里拉计划来突破新能源技术焦虑,以北斗天枢接管驾驶场景,最终借海纳百川重构产业版图。

#全球战略:“海纳百川”,战场不止国内#

国内的贴身肉搏已经拳拳到肉,就算是在国内取得了优异的战绩,说难听一点也是“窝里横”,但是如果一个品牌想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力,目光就要放得更加长远。

在汽车全球化的竞争格局当中,中国车在海外的战略也在发生变化,低价换市场的路子在初期效果明显,但现在要走的是一条新路,也就是从单一的产品出口转向车企体系能力输出。

“海纳百川”计划,这是在香格里拉和北斗天枢计划之后,长安汽车所提及的第三大战略,而这一战略便是中国车企走向海外全新模式的代表。

2024年长安全球销量突破220万辆,位列全球第16,在中国以外市场售出60万辆车,2025年1月,长安汽车出口量更是创下历史新高,主力出口车型CS55 PLUS、CS35 PLUS均实现翻倍增长。

2025年上半年,不仅仅是长安汽车国内发力的时间节点,同时也是海纳百川计划提速的阶段。今年3月,长安汽车品牌欧洲发布会在德国成功举办;今年5月,长安汽车泰国罗勇工厂正式投产;亚美尼亚、塔吉克斯坦、菲律宾、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开设旗舰店;算上去年9月,长安汽车三大品牌六款新能源车型在中东非洲亮相。

这一系列的工作已经让长安汽车在东南亚、中南美、欧洲、中东非洲、欧亚五大全球核心区域,实现了1.4万渠道网点的建设。同时,长安还通过推动本地工厂建设、渠道搭建、服务体系标准的输出。

据路透社报道,长安欧洲市场、销售与服务负责人Nic Thomas表示:“我们下定决心深耕欧洲,在欧洲、为欧洲生产。目前我们正推进本地化制造方案。”

同时长安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也透露,2025年,长安汽车针对欧洲市场的战略规划将围绕产品策略、上市节奏、全年目标三条主线推进。

在产品规划上,长安秉持“少车型、大单品”策略,致力于为欧洲用户提供“电、混双优”解决方案;未来三年,长安计划在欧洲投放8款产品,覆盖纯电与增程动力,满足多元市场需求。

这就意味着,长安汽车已经摆脱了此前中国车企的产品出口模式,取而代之的则是“体系能力输出”的全新出海方式,进而构建完整的本地生态建设模式。

至此,长安汽车从香格里拉计划,到北斗天枢计划,再到最后的全球化海纳百川计划,三大计划均已实现既定目标,在转型、智能化、出海三场战役之下,长安汽车均将写着自己名字的大旗插到了竞争对手都想收入囊中的高地之上。

这三场战役打完,长安汽车所表现出来的穿越周期的体系能力,是依靠技术为产品赋予更高上限的储备和研发能力,更是在全球化进程当中,从追随者到新模式制定者的转变。

此时再看创下8年纪录的销量,这对于长安汽车来说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小成绩,长安的目光在全球,这是目前全球车企当中一个不可忽略的存在,而且当长安汽车三大计划均已完成落子之后,其全球化的路刚刚到达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