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H20再起“后门”风波,在被国家网信办约谈后,英伟达连夜发文撇清自己,但似乎难以“自证清白”。
芯片,如今就像风中的沙砾一样,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并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现在如火如荼的汽车智能化进程,中国车企如今在智能科技领域可是拼得你死我活,结果没想到摆了自己一道的不是“友商”,而是供应商。
从之前的芯片频频放鸽子,再到如今或藏有的后门隐患,这已经不是英伟达第一次坑了中国车企, “芯片依赖”会对车企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如今的中国市场谁被英伟达卡住了脖子?芯片的自主权什么时候能回到自己手里?
#跳票、阉割、还要“开后门”?#
英伟达芯片和汽车圈一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进入到智能化时代,作为芯片领域的头部供应商,其也是很多汽车品牌采购的首选,但是近一段时间,英伟达给汽车品牌挖的坑可不是少数。
此前,Thor芯片的接连跳票,可是打乱了一众车企的产品发布节奏,这一芯片之前承诺量产的时间是在2024年底,但是如今距离其计划量产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半年多之久,根据坊间的消息,这一芯片连车规级的认证都还没有通过。
如果按照这样的进度,能在今年年底上车就算阿弥陀佛了,更令人崩溃的是,其官宣的2000TOPS算力,很可能缩水到700TOPS,这就让很多押宝Thor芯片的车企很难受了,小鹏曾经就计划在P7+上面使用这款芯片,但是其一再推迟最终导致车企更换配置。
如果说这种放鸽子,还能让车企找到一些替代方案还好说,但是此次爆出来的“芯片后门”,可是给了行业打了当头一棒。
“网信中国”微信公众号发了内容提到,就英伟达的H20算力芯片安全漏洞约谈英伟达,要求其针对芯片的“追踪定位”以及“远程关闭”提供技术说明。
对于主攻智能驾驶的车企来说,这一消息堪比一场“及时雨”之后的炸雷,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今年4月15日美国商务部禁止英伟达向中国出售H20芯片,7月份则是刚刚解禁,英伟达追加了30万的订单以供中国市场的需求。
况且这一芯片本来就是一款被阉割的产品,性能缩水相较于头部产品明显,就这样一个“特供”产品,如今又有可能具备“特工”属性,这怎能不让采购这一芯片的车企一个头两个大?
之前曾有美国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提到,追踪定位以及远程关闭在英伟达的芯片当中可是成熟应用,如果这一现象舒适,采用英伟达算力的智能汽车岂不是自己就背了一个能够被远程操控的定时炸弹,若是被远程熄火,车主的安全毫无疑问存在诸多隐患。
这样的情况真是让人一言难尽,本来是为了算力买的芯片,结果没想到这芯片还能“算计”自己?要知道,如今市面上采用英伟达解决方案的车企可不是少数,若是后续被证实“后门大开”,后果真是难以想象。
#谁被英伟达“卡住喉咙”?#
不管是新造车还是传统巨头,按照公开的信息梳理含有“英伟达”关键词的名单之后,会发现很少有人能够从中“逃脱”。
据悉,小米英伟达的芯片使用率达到了100%,此前英伟达CEO黄仁勋的中国行当中就曾表示,英伟达正在和小米共同开发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软件,同时还有很多项目正在合作。
理想算是英伟达的大客户,像其L9、L8所采用的都是英伟达的芯片,智驾的算力都是依托于此,并且理想的智驾模型也是基于英伟达来展开,之前由于Thor芯片的持续跳票,其VLA模型都没有办法部署在自己的产品之上。
再有前面我们提到的小鹏,以及蔚来、极氪、乐道、魏牌、昊铂等等市面上的主流车企,基本上是实现了全面的覆盖。
为什么会造成这一现象?这场风波背后所掀起来的,其实是中国汽车智能化进程当中的一块遮羞布,表面繁荣之下,其实藏着一块“硬科技伤疤”。
为了尽快的在市场当中获得话语权,近几年中国造车企业所追求的其实是一种盲目的“快”,但是忽略了核心技术的自我养成。
核心技术对于车企来说,本该是一直掌握在自己手中,就像是内燃机时代的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调校,进而形成与竞争对手差异化的优势,但是现在我们会发现,在进入到新能源、智能化时代,车企会在新车发布时宣布采用了哪家供应商,并将此作为竞争的砝码。
那此时不禁要问,消费者买的是你的车?还是买的你整合下来的供应商,不否认整合供应商也是一种能力,但是当下和之前的对比就会发现,车企自身的能力下降了,甚至说在一些核心功能上,车企的存在感被刷掉了。
不否认现在市场环境下参数内卷的必要性,但是来自车企自己的创新同样不能忽略,从参数内卷到底层创新,这期间的阵痛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去英伟达”化的智能攻坚需尽早突破。
#“去英伟达”,守“智能主权”#
当然,除了我们中国自己的汽车品牌,很多国际化车企同样是英伟达的客户,比如特斯拉、丰田、梅赛德斯奔驰、路虎等等,这时候有人可能会说了,前面的观点为什么针对自主品牌?是不是有意抹黑我们的自主品牌?
当然不是,我们在这里需要明确一个事实,这些头部国际化车企自身是有核心技术在手里的,而且对于丰田、奔驰这种传统造车厂家,其并没有以新能源智能化作为自身的卖点,相反,其内燃机的技术积累、赛事积累的硬件调校都是其征战市场的核心优势,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些车企靠着这些技术在全球市场具有足够高的盈利能力。
这个时候,我们在前面提到自主品牌要把新能源智能化的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观点,其实正是希望其后续能够依靠于此去和这些传统巨头掰手腕。
这其实才是弯道超车、换道超车的本质,如果将销量、或者是单一市场的繁荣程度作为比较其实是不客观的,也容易让自己走进自负漩涡的危险境地。
在未来智能化为主的赛道当中,自研芯片才是王道,技术核心靠买,迟早要被卡脖子。
供应商可以不在乎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以及前景,但是中国车企可是要明白一件事:自己的命脉始终要握在自己的手里,“我命由我不由天”可不是电影里随随便便的一句台词,这可是当下中国车企要坚守的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