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要干200万辆,目标冲到全球前十!”在半年拿下126万辆销量之后,尹同跃再次放下狠话。
冲击全球前十难不难?当然不简单,不过对于尹同跃,对于奇瑞汽车,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放出这样的口号了。
这究竟是振臂高呼喊口号的美好愿景?还是基于自身成绩、技术、产品储备的“硬气规划”?
#“不客气”原来是真的#
从两年前奇瑞开始重兵投入混动市场的时候,头一次听到了“不客气”三个字,彼时人们似乎还将这样一个夸大的口气作为一个营销策略,但是如今回头来看,原来奇瑞嘴上说的不客气原来是真的。
在近一段时间,奇瑞在新能源、智能化两个方向跑出了属于自己的加速度,结合此前在燃油车领域的积累以及海外市场的扩展,如今“规模、业绩、出海”已经成为了奇瑞立身市场之中手握的三大法宝。
2025年上半年,奇瑞汽车累计销量达到了126万辆,同比增长14.5%,这一数据创下历史新高。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35.9万辆,同比增长98.6%,这一数量以及增速双双处在行业前列,并且在今年上半年还创下了5个月最快突破百万销量的战绩。
拆分到旗下各个子品牌来看,全面开花这个词用来形容奇瑞的表现最为贴切。奇瑞品牌上半年累计销量73.7万辆,同比增长3.15%,并且首次在半年的时间节点上突破70万销量;捷途品牌上半年累计销量29.9万辆,同比增长33.9%,为历史同期最佳数据。
高端新能源星途品牌上半年销量6.3万辆,同比增长15.1%;个性化潮流新能源品牌iCAR上半年累计销量4.5万辆,同比增长60.5%;智界品牌上半年销量4.5万辆,同比增长165.3%
这是一个全面爆发的态势,同时奇瑞在今年上半年也带来了诸多新车,比如风云A9L、风云T8、星纪元ET、山海T1、iCAR V23等等,均在市场引起了不错的反响,而且就风云A9L上市的同期,小米极高的市场热度也没能影响其拿下大把订单。
而出海依旧是奇瑞的自身强项,在诸多自主品牌开启海外征程之时,奇瑞依旧能够保持自身海外市场的地位足以表明海外市场对其产品的认可。
在过去的一年,奇瑞累计出口量首次突破了百万辆,同比增长达到了21.4%,今年上半年,出口汽车数量达到55万辆,同比增长3.3%,依旧蝉联了中国车企出海数量第一。并且从近一段时间的出口销量占比来看,今年上半年整体出口量占到了总销量的43.67%,这样一个数据之下,奇瑞保持月销出口10万辆的数据基本不是问题。
海内外两开花,同时在各个产品矩阵下均能实现稳定的增长,这与近一段时间奇瑞的排兵布阵不无关系,而且在今年上半年,所有的调整也基本尘埃落定。
#体系、用人,尹同跃排兵布阵#
今年对于自主品牌来说,有一件事情似乎在各个品牌之中达成了共识,也就是优化整合。
此前国内的自主品牌为了去扩大自身的品牌影响力,或者说是市场占有率,大多都采用了“多生孩子去打架”的战略,不光布局更多的子品牌去做产品,同时针对转型也布局了相关的产业来力争将各项技术的核心把握在自己的手里。
但是现在的市场环境变了,自主品牌的体量也变了,此时有些伴生在品牌旗下的产业并没有在相应的时间节点开花结果,那么对此,奇瑞尹同跃选择了果断的挥刀。
在今年5月底,雄狮科技、大卓智能以及研发总院的相关业务得到了整合,并成立奇瑞智能化中心。
这其中的逻辑很简单,过于分散的布局并没有形成多点开花,反而呈现出一种分散的状态,雄狮做智能座舱,大卓做辅助驾驶,奇瑞汽车工程技术研发总院、猎鹰智驾等多主体并行,但是像大卓L2和L4并行的研发又和奇瑞主张“踏实可靠”的智能路线不符,最终导致研发路径左右摇摆,整体的研发进度滞后。
当竞争对手在今年已经喊出智能平权的时候,这样落后的态势显然不能被奇瑞所接受。整合后的智能中心将整合软硬件以及生态场景,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更为高效的瘦身。
在智能化路径瘦身的同时,奇瑞整个产品体系也得到梳理,在7月份奇瑞汽车今年重磅产品风云A9L上市前夕,奇瑞内部的组织架构调整算是尘埃落定,星途并入奇瑞体系,风云由序列独立为品牌。
这一次奇瑞针对产品的梳理,是一次在品类上的聚焦,这是其不同于其他车企差异点,也是其自身的优势。
传统的燃油车领域,艾虎事业部聚焦经典产品艾瑞泽和瑞虎,在入门的5-15万级市场提供更经济、更具性价比的车型,进而稳定住燃油车市场的基本盘;风云事业部聚焦大众化新能源产品,在当下以及未来燃油车向电动化的过渡阶段提供持续的产品推动。
QQ事业部则是整合了此前分散在市场的QQ、多米、冰淇淋、小蚂蚁等微型、小型车,那么在资源整合以及经典IP重启之后,我们也不排除未来小型车市场的产品线会得到更精准的梳理,甚至是资源集中体现在1-2款精品小车之上。
而捷途则是聚焦家庭旅行以及户外轻越野路径,在当下自驾游热度较高的市场背景下,通过方盒子越野产品稳固了自身的品牌属性,在近一段时间方盒子扎堆进入市场之际,其上半年近30万辆的销量,同比增长33.9%的势头表现出了市场对于这样一个本该是小众品类的高度认可。
至于iCAR,这样一个顺应数字时代跨界生态发展趋势的新能源品牌通过高度个性化以及定制的产品路径,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线,像近期其推向市场的复古风产品,在消费者群体当中引起了高度关注,在未来更加追求个性定制的市场,或将为奇瑞带来一条潜在的增长曲线。
可以看到,现在的奇瑞并不像之前那般复杂且交叉的产品线,而且相对于其他车企大多通过品牌划分产品的方式,奇瑞在各个车型领域完成了自己的布局,同样也能表现出清晰的信息区隔。
在此次奇瑞完成自身的架构调整之后,资本市场用积极的评价给予反馈,有报道称券商对奇瑞IPO定价上修12%,摩根士丹利报告明确将这一做法列为关键增值因子。
毫无疑问,这一系列的做法似乎都在为其即将IPO做准备,成功即将赴港上市是奇瑞期盼多年的一件事情,同时这也是其后续延续高效发展的一个重点,按照IPO所公布的规划,奇瑞认为这是资本与自身技术发展的双向赋能,而且奇瑞也需要让核心技术更集中的掌握在自己手里,让自身进入一个技术良性积累的正循环。
#冲刺IPO,全球化的“关键燃料”#
以上这一系列的业绩提升,以及密集的排兵布阵,在大家看来都是奇瑞在此次上市前的准备工作,在经过这一系列的操作之后,如今这一次的上市基本上“只欠东风”
此次如果能够IPO成功,对于奇瑞来说不仅仅是建立一个融资的手段,其背后的发展主题依旧被涂上了技术的底色,而这也将成为奇瑞未来走全球化路径的关键助推力。
根据招股书内容显示,奇瑞汽车计划将四成的募资作为下一代汽车技术研发项目中来,其中包括混动专用发动机、端到端大模型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等核心技术。这与尹同跃自身的理念,以及奇瑞汽车所坚持的路线完全相同。
以技术为核心能够为奇瑞带来什么?尽管奇瑞的业绩方面有着亮眼的成绩,但是针对未来发展布局,还需要更强的技术护城河作为保障。
一方面,巩固自身在混动领域的高增长,另一方面,构筑高端电动化转型技术壁垒,前一方面比较好理解,至于后一点,尽管2024年全年销量数据当中,并且新能源的销量同比增长了232.7%,但是纯电车型的占比为35%,智界品牌也受制于华为代工的约束。
引入资本完成自身的技术升级闭环,去解决当下传统车企新能源高端化的困境,即摆脱外部技术供应的依赖,逐步建立起自身的壁垒。
如今奇瑞已经迎来了技术积累以及自身的市场增长,那么在上市之后,资本溢价与融资将进一步扩充技术研发的资金,进而让其形成更加充足的“弹药储备”,至此以初期研发投入,到技术突破,再到市场增长,最终获得资本溢价的闭环便形成。
同时,奇瑞也将以港股作为跳板,利用国际化平台吸引全球的资本,并通过ESG提升自身在国际范围的品牌形象,进而向国际汽车市场扩张,按照计划,奇瑞将会使用30%的募资用来扩充海外产能,并将海外本土化率提升到30%以上。
毫无疑问,全球化是中国车企的最终目标,国内市场的内卷不管是对于车企的生存环境还是未来发展,目前来看都是弊大于利,在极度压榨价格这一关键环节之下,技术等投入都会被逐渐忽视。
尹同跃曾经说过,汽车的发展应该从“卷”变为“伸展”,这个伸展所受的就是要往上去展,往海外展,上市的重点投向海外扩张与核心技术研发这一点也体现出了正确性,如今其种种做法都在像资本展示实力并传递信心,后续顺利成功必将对其后续发展起到积极的助推。
#全球前十,能不能做到?#
回到开头提到的奇瑞目标“全球前十”,这是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同跃再次放下的一句狠话。
2024年全球汽车制造商排名前十依次是丰田、大众、现代、Stellantis、通用、比亚迪、福特、本田、日产、吉利。其中,排名第十的吉利控股集团年销量为334万辆。
从之前的“新能源不客气”,再到后面的“智能化也要不客气!”奇瑞的狠话在近几年的时间里面真是没少说,但是回头再看,似乎话说出来之后,承诺也落地了。
奇瑞在近两年给人的印象其实就是“态度表现出来了,事情也真的去做了”,务实的品牌基因再一次显现,不管是产品技术投入的“快”,还是针对自身不足的“变”,都在展示说出这样的话,就要干成这件事的决心。
尽管按照去年同期的数据,奇瑞距离全球前十还有一定距离,但是如今下半年刚刚开始,半年的时间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谁又知道呢?不过尹同跃既然能说出这样的话,想必自然是有一定的底气,对于我们来说,就静待奇瑞再次“说到做到”的时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