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80款新车的轮番轰炸,平均每天2.6台新车进入市场,单日最高10款新车扎堆抢占“良辰吉日”,中国汽车市场正在经历了一个近乎疯狂的9月。
从9月1号到30号,每天上市新车的日程排到留不出缝隙,就算是国庆的一天,也丝毫没有放假前的松弛感,休息?不存在,新车接着上!或许谁也没有想到今年的“金九银十”会以这样的态势开场。
起初还以为这是车市的狂欢,如今再看更像是内卷的无奈,这背后,是购置税免征倒计时的恐慌?还是车企年度目标压力下的生死冲刺?在“政策哺育”转向“市场血战”的分水岭之际,谁能突围?谁又将成为炮灰?
# 流水席一样的发布会,不发新车活不下去? #
每年的8月底,车市的热度一般归结为成都车展的余热,新车基本上已经在车展前进入到市场,借助这波热度正式开始其在金九银十这一传统购车季当中去销售。
但是今年的9月可不寻常,似乎各大车企没有把车展当回事,继而连三的新车让九月直接来了个每天2-3款新车的发布节奏,用知名车评人的话来说就是:“这你受得了吗?”
仅仅前半个月,岚图梦想家、比亚迪海豹07 DM-i、极狐 T1、享界S9T、吉利银河M9、奇瑞风云X3L、荣威M7 DMH、腾势N9、阿维塔07、传祺向往S9、蔚来全新ES8、iCAR超级V23、上汽奥迪AUDI E5、新款莲花EMEYA、新款莲花ELETRE等等等等,不管是自主品牌还是外资厂商,没有一个闲下来坐着看戏,纷纷自己穿上戏服站到舞台中央。
甚至在9月22日-9月28日,国庆前最后一个完整周当中,新车力度依旧不减。
这里面有传统大厂的产品焕新,比如东风本田CR-V 30周年纪念款、广汽丰田新款锋兰达、新款汉兰达等全球车型;更有华为系的全新产品上线,问界M7换新了,最新的“第五界”尚界H5也来了;甚至是一些品牌的全新品类产品也借着这一热度蜂拥而至,有理想的i6、有长安马自达的EZ-60,还有沃尔沃的新一代新能源产品XC70。
面对以上这些名字,是不是已经看不过来了?但是这还仅仅是今年9月国内车市的冰山一角,从现在车企的规划来看,就连假期前的三天工作日,也被车企安排得满满当当,这都让人怀疑,这些车企是不是背地里都通了气,让消费者的国庆假期就干一件事:看车、买车。
我们都知道现在国内市场很卷,但是也没有想到大家都这么卷,颇有一番“大干30天”的激情与热烈,此时不禁要问,这究竟是未来成为常态化的“市场繁荣”?还是政策推坡前的“集中透支”?
# “政策退坡”与“车企求生”的双重绞杀 #
在车市近乎疯狂,车企持续投入重兵的背后,有人认为即将推出的新能源政策补贴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这是补贴推出前的最后一个金九银十购车季,也是车企年底冲量的最后阶段,十年的政策补贴,终于要退出舞台,从2014年开始,新能源购置税免征政策已经经历了3次的延期,按照最新的政策,这一制度即将在2026年产生变化。
依据财政部等部门在2023年6月联合发布的最新公告,2024-2025年,新能源车延续全额免征政策,2026-2027年,调整为减免50%购置税,购置税最大免税额为1.5万元。
这将对消费者购车产生哪些影响?首先,如果购买30万元以上的新能源车型,消费者将不可避免多一笔至少1.5万元的购置税成本,而30万以内车型受影响按价格比例降低,如果以20万左右的主销车型车型为例,大概要增加不到1万元的购车成本。
对于购买新能源车主要目的就是省钱的消费者来说,这样增加的一笔开销算是比较高的了,毕竟这都能给后面用车环节交1-2年的保险费用,考虑到很多选择新能源产品的消费者都是价格敏感型用户,这样的情况自然会对未来几个月的市场产生较大的影响。
但是从整个行业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政策转变其实是一个必然,新能源车在市场竞争当中取得优势背后的重要推手其实就是政策,否则如今也不会形成千万辆的市场规模,但是一个市场要想实现健康良性的发展,政策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退出历史舞台。
在政策的节点,这是一个契机,一方面,“薅最后一波羊毛”,另一方面,借着这一机会来帮助车企自身冲一下此前定下的业绩目标。毕竟对于车企来说,现阶段的中国汽车市场已经卷到了近乎白热化的阶段,拼刺刀都已经难以形容市场竞争的激烈,贴身的肉搏与绞杀早已成为当下中国汽车市场的代名词。
所以政策只是当下车市火爆情形的一个因素,对于车企自身来说,这样一个金九银十的购车季,以及年底冲量的机会自然也不会放过,而且就现在这样的环境,就算政策不退,也会呈现出如此疯狂之势。
以目前国内主流车企的销量完成度来看,截至目前,只有5家车企在今年前8个月完成了既定目标的六成。
像比亚迪今年前八个月销量达到286万辆,其年度460万辆销售目标已完成62%;紧随其后的吉利汽车累计销量达到190万辆,实现了年度300万辆目标的63%,是目前完成率最高的车企;随后的上汽、一汽和长安分别以275万辆、208万辆和180万辆的销量成绩,达成了各自年度目标的61%、60%和60%。
至于其他车企,除了奇瑞之外,目前完成率均尚未过半,这所反映出来的就是目前国内汽车市场比较明显的头部效应,主要的市占率都由头部的几个车企所贡献,其他车企目前的处境其实还需要更多的销量来支撑。
前十的品牌,垄断80%的市场,试想如果是你,身处这样的市场当中,还会静静坐等购车季的到来吗?
答案很明显,没有人愿意坐以待毙,“不出新就出局”,新车已经不再是敲开市场的敲门砖,而是让车企在后续活下来的“生存体验券”。这才是车市疯狂的真正导火索,政策只是推手之一,市场加速洗牌的生存焦虑才是核心动能。
所以不管有没有政策的影响,车企们都需要在购车季到来之时使出浑身解数,并寄希望于新产品来让自己实现绞杀中的突围,那么在这样焦灼的战局当中,什么样的车企能突围成功?在这一个月所上市的71台车当中,谁又充当着炮灰的角色?
# 近80款新车,谁是炮弹?谁是炮灰? #
尽管焦虑的生死战让人们使出浑身解数,但是不得不承认,任何突围作战都是惨烈的,冲出去的只会是少数派,而大部分品牌与产品还未冲出战壕,便会倒在血泊之中。
现在抛出一个问题,截至目前,在这么多上市新车当中,真正记住名字的有几个?其实并不多,那么在这些新车当中,有没有什么车能够作为“突围的样本”?有没有什么打造产品的思路值得借鉴?经过简单梳理,目前能够看到三个趋势。
第一点,车企拿出足够的诚意。
这个很好理解,现在新能源市场已经不像之前,供应链已经相当成熟,基本上各个车企打得都是明牌,对于消费者来说,你要想买好车,那就给出有诚意的价格,再配上足够强的实力,如果藏着掖着,那就是给自己找不痛快。
这里面比较有代表性的车是银河M9,这台车是目前最能够代表吉利产品思路的一款产品,从今年开始,吉利的产品理念算是理清了,17万的价格,给你一个全尺寸SUV,这在之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而且它的产品点就是瞄着消费者痛点去做,大空间、长续航,再加上智能的加持。
这就像去一个餐馆,商家把自己的拿手菜都给你端到了桌子上,,而且结帐的时候有直接给了一个友情价,吃好喝好,情绪价值又拉满,而且不针对熟客,只要是走进来的人,都能享受这样的待遇,用这种思路来造车,不火就没有道理。
第二点,外资能够认清现实,按照中国市场的特定需求来做产品。
在中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很多外资车企没有在起步阶段跟上节奏,导致现在在国内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有人选择了撤退,有人选择了加注,奥迪算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品牌。
堆料、智驾、和中国品牌合作,最后给一个20多万的价格,这是上汽奥迪E5的本土化打法,虽然没什么新意,但是确实是消费者想要的效果,30分钟订单破万也是比较能说明问题,这其实是外资品牌放下姿态的一个表现。
在中国市场当中,外资需要换一个活法,用技术换市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你可能得放下姿态来换技术,尤其是针对落后的新能源与智能化,当这些外资豪华品牌选择与中国本土企业拥抱,还是有机会获得自己的市场空间的。
第三点,找到中国市场更具潜力的空间,依靠极致性价比来切入下沉市场。
目前下沉市场正在成为国内汽车市场的新增长点,以去年数据为例,2024年新能源下乡车型累计销量超过200万辆,同比增长45%,这是一个很有前景的市场,而且这样的趋势在2025年的到了延续。
这是一个很大的机会,而且现在得益于新能源产业链条的完整,车辆成本正在不断下探,而且很多车企也针对这一领域推出了价格更低、品质更高的车型,MG4、极狐T1、吉利星愿、五菱缤果S等等更具性价比的纯电小车有了更佳的发展空间。
从车辆上市后的效果来看,这些产品也切实切中了这一市场当中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以上,可以看作是目前能够从内卷当中的突围样本,从中可以总结出一个共性,就是这些品牌与产品能够真正给消费市场提供足够高的实际价值,总结为两点就是:“技术普惠+需求精准运营”。
与之相反的,如果在智能化时代不能跟上节奏,逐渐陷入单纯降价换市场的车型,以及品牌力逐渐减弱且不愿意拥抱新合作伙伴的品牌,很有可能在现在以及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快速丢失掉自己的份额。
尤其是在政策红利退潮之后,市场就会迅速用实际的销量投出自己的选票,到时候如果还想存活于市场当中,主动权就不在自己的手里了。
# 想活下去?车企还得靠自己 #
前面我们说了,今年9月份的车市像是政策退坡与传统购车季的叠加,但是如果把时间线拉长,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事情。
今年一整年,是否已经出现了多个类似今年9月的情况?不管是今年4月份上海车展前的产品扎堆上市?还是今年6月份的一天多款新车发布,9月车市的疯狂不过是此前多个时间点的复制罢了。
这就是现在市场的现状。过去“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好日子已经没了,现在的市场如果你慢了一步,对手就会紧赶两步,不光要撵上你,更要吃掉你。
而且当政策退出,想要在市场活下来就相当于脱离了原生家庭,开始自己去社会打拼的成年人,这个时候不再有背后的庇护,想要出人头地,那就只能靠自己的努力,这是新能源市场早该有的转折点。
新能源车在中国确实迎来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现在的成就还被限制在了国内这一小块领域,在全球市场,中国的新能源产业还有这更大的发展空间,面对海外传统造车,新能源能不能拿出脱离政策之后,碾压传统燃油车的能力,这才是后续市场技术发展的关键。
活下来很重要,未来面对全球化的竞争,如何让自己活得更好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议题。
结合前面所说的内容,技术普惠+需求精准运营的体系化玩家已经掌握了先机,这不仅仅需要自己有足够的热情加入这场“狂欢”,更需要有清晰的思路来做长期主义的践行者,用实打实的产品价值,来对抗短期投机主义。
9月的疯狂,这似乎可以看作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告别“政策温室”的成人礼。
当购置税补贴逐渐退出、市场拥挤度飙升,增量抢夺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车企要面对的是如何在存量市场中开发出消费者愿意为其买单的置换空间。